安德烈,彼得的弟弟

蔡又晴

「成為自己,而不是別人的影子」

這句話在個人主義風行的台灣是生活的不二準則,不過在耶穌的十二使徒中,卻有一位始終甘願如同影子般的存在,只在少數的關鍵時候跳出扛起重責。這樣的人生觀我們能接受嗎?我們是否願意在神的大業下,成為那默默卻不可或缺的棋子?從使徒安德烈的身上,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。

 

安德烈是誰?

安德烈是使徒彼得的兄弟,更是第一位跟隨主耶穌的使徒,但是無論是在聖經新約當中的敘述,甚至是後世認識的篇幅中,他的地位都極為渺小,當然些微的篇幅並不能證明他只是個小人物,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出他的確有一顆寬大的心胸。

 

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,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。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,對他說:我們遇見彌賽亞了。(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。)於是領他去見耶穌。耶穌看著他,說: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,你要稱為磯法。(約翰福音 第一章40-42)

 

在歷史舞台上有兩種人,一種是在舞台上飛舞的主角,一種是奠基主角成功的舞台,安德烈是後者,而且是甘之如飴的後者。安德烈認出了耶穌救主的身分,並且介紹了自己的哥哥西門彼得,但是耶穌對他們的態度,卻是截然不同。耶穌不但定睛看著彼得,直呼他的名諱,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,安德烈沒有這樣的待遇。

 

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簡單解釋一下當時的語言環境,當時的以色列人是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,以色列民族當時使用的語言是亞蘭文,也被稱為阿拉姆語,現在這種語言地的使用族群大概還有五十萬人,跨伊朗、土耳其、伊拉克、敘利亞、亞美尼亞和等地區。羅馬官方語言有兩種語言,拉丁文還有希臘文,希臘文主要是在希臘以東的地區流行,因此現在的西歐國家主要是使用拉丁字母ABCD…,但是在希臘化地區就是用希臘字母αβγδ…,因此在耶穌的時代,通常以色列人會有兩個名字,例如說「彼得Πετρος」,就是希臘文的名字,另外一個「磯法」,就是亞蘭文「磐石」的意思。

 

為什麼要先解釋這麼多?因為同樣是十二使徒的安德烈,還是第一個耶穌的門徒,更是彼得的親弟弟,我們只知道他的希臘文名字安德烈,卻不知道他的亞蘭文名字,就像一個日本人他或許也取有英文名字,我們卻只知道他的英文名字,不知道他更原始的日文名字,這是不正常的。

 

安德烈可不是一般人,他不但是耶穌親自挑選的使徒之一,在耶穌離世後更在傳統與文獻中被記載了大量的工作,早期(西元100年到300年左右)基督教教父俄利根跟優西比烏都提過安得烈在小亞細亞沿黑海傳道,後來更被視為羅馬尼亞和俄羅斯的主保聖人,(主保聖人是天主教的傳統,該地區認為對這位聖徒的禱告,有特別的功效)。如果是一般人應該會對自己的名字沒有被記住忿忿不平,但是翻遍聖經,完全沒有看到安德烈對自己地位有任何抱怨,要不是他特別淡泊名利,不然就是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不在那幾個亞蘭文字母上面。

 

相對於很多人都知道彼得是倒釘十字架而死的,其實安德烈也是,他被釘在X型十字架而死,同樣是為主殉道,安德烈殉道的時間甚至還比哥哥彼得要早,根據傳統的記述,大約是早了七年(西元60年),這樣一位偉大的使徒,卻靜靜地讓自己塵封在舞台上,這其實是一種胸襟,一種坦然,一種真正的犧牲。
在現今的社會或是教會當中,亮眼的明星總是能夠吸引眾人的眼光,但是當我們得不到預期的重視跟愛戴的時候,這種虛榮卻反倒成了我們的軟弱。其實到教會第一是「敬拜」,第二才是「服事」。如果我們沒有一顆安靜的心,怎麼能安心敬拜神呢?教會或社會上的職位原本就是為服事敬拜而設立的,如果為了教會的職位彼此爭競,失去了安靜敬虔的心,那我們能安息在主的敬拜當中嗎?

 

耶穌回答說:馬大!馬大!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,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;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,是不能奪去的。 (路加十40-42)

 

或許,耶穌當日對著馬大稱讚瑪麗亞所領到的福分,就是指著這個,身在塵中不沾塵,出淤泥而不染。信仰不論敬拜或服事,都需要讓自己完全投身在信仰中的平靜,不為外界的紛紛擾擾而隨波逐流。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